导师风采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固态二次电池团队负责人
宁波材料所2020年度优秀导师
2009年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博士,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先后在韩国汉阳大学(Wolfgang Sigmund、Ungyu Paik教授联合课题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Xuehong Lu教授课题组)、美国马里兰大学(Chunsheng Wang教授课题组)从事储能材料研究。
合作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12项,国际专利2项。
Introduction
Q1:您可以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成员和主要科研方向吗?
Q2:您可否谈谈团队发展的愿景?
坚持深耕·力争突破
我们的研究聚焦在固态二次电池,这是一个有望解决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发展瓶颈的一个技术,我希望在未来长时间的坚持我们的研究方向,踏踏实实地推进领域的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全固态电池研究团队,特别是在基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方向,争取有所突破。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加深对关键材料与技术的理解,突破材料制备、界面优化、单体电池设计等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实现关键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并研制大容量全固态单体,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发展贡献力量。
Advices to Youth
<sectio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a(0, 0, 0, 0.9);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6;="" font-size:="" 16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Q1:您可否谈一下您指导研究生的体会?
确定方向·循循诱导
Q2:您常与学生交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或事情?
敏锐捕捉·偶然也是必然
通常,每两周我都会与全组学生一对一交流一次。每位同学课题不同,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进展也有快有慢。当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取得不错进展时,我真心替他们高兴。当然,我更喜欢的是除了两周一次的交流外,主动找我沟通的同学,他们往往有一瞬间的发现,与我分享,且这种发现往往是意料之外的。正如我们今年在Nano Toda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便是万红利博士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并敏锐地捕捉到了,之后我们与王春生老师合作,将内在的机制做得比较透彻,所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偶然虽然不常发生,但我觉得偶然往往是大量研究工作积累的必然,因此希望同学们与导师多交流、多分享。
Q3: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坚持吃苦耐劳
Q4: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立足自身·瞄准定位
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有志于走学术道路的,可选择出国或者继续做博士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期望进入工业界或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平时也可多关注和学习相关的新知识,提前为新的工作岗位做一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