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
日期:2012-04-13
 
故事一:有一位老人他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对,他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个毕生梦想交给消除饥饿的——袁隆平。
 
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于北平,汉族人。1953年结束大学生活,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中国发生全国性大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有次在路边看到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设想的提出,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会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他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创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二,淡泊名利,有人说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而我们,是否传承了这种科研工作者当有创新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故事二:记不清在什么时候,偶然一次在新闻节目里看到难以忘怀的一幕:在群情激昂的黑人、荷枪弹实的军警、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的骚乱画面中,一名眉目清秀的黄皮肤面孔出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后来才知道,她的名字叫王璐,自2009年2月14日起,作为新华社常驻非洲记者。两年间里,走入非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像“变形金刚”一样,独自完成中英文出镜、摄像、采访、编辑等全流程视频报道,成为亚洲第一位深入索马里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女记者,并参与了马达加斯加骚乱、南非世界杯、几内亚、科特迪瓦、南非大选等各类非洲重大事件报道。或许,在人们的心目中摄像师本是一个男人的行业。摄像机重3公斤;三脚架3公斤;笔记本电脑3公斤;海事卫星4公斤;辅助设备3公斤。两只手提5个包,30多斤的重量还不包括任何私人物品;白嫩的手指覆上结了一层茧;右边胳膊比左边足足粗了两圈;面膜全部躺在抽屉,面条倒是一口气能吃三大碗。然而她说:新闻没有性别之分,职责面前,我们必须像男人一样的去工作,像女人一样的感受生活。在敬佩之余,我们是否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当如王璐般在艰险中不畏和想方设法;在责任心下勇往前行;在生活历练中决绝坚持?
 
故事三:关于我们自己。当我们偶尔听到谁谁谁做实验做的有多好多好,文章已经投出或者某人已发表几篇时,不要酸溜溜得随口就说:呀呀,人家就是为科研而生的;唉,我就不行呀,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呀。同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在选择读研和工作时,我们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忠于科研或忠于自己的梦想的呢?在选择大学和科研所时,有多少人是奔着科研所有更适合搞科研的安静环境的呢?就算在相同的想法下驱使我们走进同一个地方,那在这两三年里,有多少人真正地把做实验搞科研当成这两三年里的乐趣呢?当别人已经在办公室设计实验步骤或已在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在睡梦中吃着大闸蟹;当别人中午还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已经开始美美的午睡;当别人晚上加班分析数据时,我们还在和同学聚吃大餐;当别人没有周末或节假日加班加点时,我们在筹谋去哪玩比较舒坦。。。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在乎过实验、没有在乎过科研,为什么,凭什么,我们能够最后发表N篇核心文章,并且超越那些比我们努力一百倍的同事,凭什么?就像著名节目主持人张泉灵说的那样,成功不等于那些简单的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我们当无怨无悔。
 
在人生的关口上,工研院今天给了我们一个起跑的机会,一条每个人平齐的跑线。而明天能否飞翔,靠的是我们自己。作为工研院的一员,我们当把所有的抱怨、所有的借口统统放掉,我们当做的是把“科研”两个字放在这里。
 
          
                                       (纳米事业部 苗利静)